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学科组工作指导意见

时间:2012/4/5 9:51:00

       学科组是以某一课程或某一专业教学研究为主要目的,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基层组织,是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它分为文化课学科组和专业学科组。
       一、指导思想
       为加强和改进我校教研工作,提高全体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充分发挥学科组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依据学校有关规定和当前学科组现状,特制定本方案,旨在促进我校学科组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学科组工作任务
         根据《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结构(试行)》,学科组由学科组长负责管理该组的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活动。其基本任务是:
(一)制定本组的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做好本组学期、学年和各项工作总结。
(二)指导、审核本组教师编写学期授课计划和实验实习计划,并报教务处审批。
(三)加大课改实施力度,紧密结合本课程、本专业课改实际,制定和实施课改方案,每个学期要有课改成果的阶段性文字材料。
(四)组织组内教师互相听评课和公开课,交流教学经验,开展教学专题研究,制定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计划,按计划实施和总结成果,报有关部门进行鉴定。
(五)组织教学研究活动(集体备课、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题研究);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学习。
(六)组织教师进行好各环节的教学工作,如备课,讲课,辅导,批改作业,实验,实习,实训,学生成绩考核等;检查教师的各环节教学工作质量,及时纠正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学科组长认真审阅组内教师教案,并实行签字制度,每周填写《教案情况反馈表》。 
(七)协助教务处或系(室)安排教师任课和承担各项教学任务,协助教务处做好应聘教师的听课与考核工作。
(八)组织各课程的学生成绩考核工作(包括题库建设、命题、审题、评分和试后分析等)。
(九)督促组内人员执行教学工作规范,协助教务处和系(室)做好教师的业务考核工作。     
(十)安排教师组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三、学科组建设策略
(一)工作理念与奋斗目标
         从当前实际情况分析,学科组活动多是上情下达的过程,缺乏明确的工作理念与奋斗目标。因此,各学科组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总体目标与分阶段目标,重点是创特色与品牌,主要包括教学成绩、优质课、教学成果、人才培养(教师和学生)、资源库等。
(二)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指相同课程或相关课程的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通过集体研究、相互讨论等形式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重点是钻研教材、设计教学、剖析重难点和实践反思等。
1.备学期教学计划。对于文化课学科组,开学初,要通过集体讨论,确定学期教学进度、学生实践活动、学生竞赛项目、期中期末复习计划等;对于专业学科组,开学初,要理清本学期开设课程间的联系,按照课程标准,统一教学进度,设计好学生技能竞赛项目等。
2.备单元(课时)教案。是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对于文化课学科组,可以以年级为单位成立备课组;对于专业学科组,可以以教师说课形式进行。
(1)各学科组在学期初要制定详细的集体备课计划,明确每次集体备课的主讲教师。
(2)主讲教师要提前认真准备。每次活动时,先做重点发言。发言要对本次备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剖析——诸如教学目标的制定、学情的分析、教学重点的把握,教学难点的确定及突破,教材中思想、方法因素的挖掘等。其他教师要认真思考,提出改进意见,在充分讨论后要形成一个最佳的方案。对于备课组成员还要提前钻研教材,仔细阅读教学参考用书,搜集案例材料。通过集体备课,每位老师就能更准确的把握教材、灵活运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
(3)做好研讨记录并存档。教学结束后,每位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包括备课、上课体验,听评课体会)并成文,做到对集体备课成果及时总结。
3.剖析案例。集体备课除了备单元(课时)教案外,还可以以案例剖析为内容,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探讨方法等等。
4.集体备课应注意的问题。
(1)集体备课要做到教师资源共享。每位教师要认真参与,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2)集体备课不是轮流备课。集体备课强调的是集体参与,共同研究,决不是备课组成员间的轮流备课或分工备课。如果备课组成员采用“值日”式的轮流备课或协作式的分工备课,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投机取巧,其效果与个人单独备课相比,只会差不会好。
(3)集体备课不等于统一教案。集体备课要求在教学思想、重难点处理、教法学法、训等方面做到基本统一,但并不意味着教案内容高度一致。集体备课既强调共同研究、统一认识,又要突出个人特色,每位教师要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班级特点撰写教案。
(4)集体备课不等于个人不备课。集体备课中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贡献才智,共享资源,如果个人一味依赖集体备课,机械地使用他人撰写的教案,既难以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也不利于自身提高业务水平。
(5)集体备课不能仅限于备课。要实行“备课——听课——评课”一体化,学科组要在集体备课后组织听课与评课,检验备课效果,深化交流。教师要通过“备课——实践——反思——提升”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设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三)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校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组建设的重要载体,教研过程就是学科组人员共同研究、共同进步的过程。目前,我校的学科组教研活动还存在形式不活、效果不实、特色不明的问题,因此,提升教研水平应成为学科组工作的着力点和关键点。
1.教学研究的宗旨。要本着“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目的开展教学研究,一要注重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二要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提炼,形成具有意义的成果;三要注重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2.教研活动的形式。教研活动多种多样,除了上面提到的集体备课外,还有课题研究、听评课、专题学习、专题研讨等等,各学科组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教学研究活动来促进学科组建设。
(1)课题研究。校本课题研究要扎根于教学实践,将组内教师或部分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并且把课题研究设想落实到平时的教学活动当中去。 学科组的课题不同于教师的个人立项课题,它应该是一个主导学科组一定时间段教研活动的课题,所以,选题要注重三点:一是有较高的价值。课题要符合当前课改的基本精神和理念、学科教学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二是有较强的可行性。应与学科组成员的实际水平(知识、经验、研究能力等)、现有的教学相关条件以及有关材料的掌握情况相适应,能够达成预定目标;三是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每个成员都有发挥自己专长的空间。
课题既是研究的主要内容,又是连接组内教师的纽带,每个人都应在课题研究中承担一定的具体任务。课题研究活动目标清晰,内容集中,组员参与度高,能形成一种极好的研究氛围,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层次。课题研究中的教师个体,也可以开展自己的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
        课题研究要注意资料的归档、整理,研究成果的及时形成。
(2)听评课。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形式,听评课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帮助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建构有效的、智慧的课堂,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学科组在组织此项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将听评课列入教师的常规管理与学科组内的评估内容,并提出明确要求;二、听课教师要提前了解听课内容,熟悉被听课教案,做到有目的的听课;三、既要听课还要评课,不能光听不评。评课要坦诚,听课教师和被听课教师要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勇气,要本着共同提高为目的。听课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借鉴他人的经验;被听课教师要善于接纳他人意见,不断改进教学。
(3)研究课、公开课。开展研究课、公开课是教研活动的惯例,研究课是以对某一有突破的、有创见的或有争议的教学主题进行研究为目的而进行的实际教学活动;公开课则是以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公开课有时也是研究课。各学科组要克服依赖教务处组织公开课的思想,把研究课、公开课当作教师互助的有效方式,当作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全组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强化研究课、公开课工作。开展此项教研活动时要做到以下几点,确保活动效果:一、每学期要定人、定时间,每学年每位教师至少要进行一次公开课;二、每次研究课、公开课应做到主题明确;三、公开课要按照提前说课——集体研讨——平行班试讲——公开课——听课研讨的程序进行;四、听课教师要提前熟悉教学内容、教案。
(4)专题学习与研讨。由于多种原因,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修养不足,一种情况是导致在教研活动时,多是千篇一律的经验之谈,缺乏理论的高度,难以从经验提升到理性层面;另一种情况是学一点别人的理论又难以与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结果是为学理论而学理论,难以收到成效。因此,举行专题的学习与研讨是非常必要的。如,以“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为主题进行专题学习与研讨,既可以学习“探究式学习”的相关教学理论,还可以就这一问题进行自由发言、讨论,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教师对“探究式学习”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便于更好指导教学实践。其它诸如“小组合作式学习”、“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某某课程如何开展实践教学”等等。
(5)经验交流。这种教研形式要求交流者具有某一方面的成功体会,如上了一节成功的研究课、进行了一次精彩的说课、制作了一个效果很好的课件等等。交流者将自己的体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在有意造就的和谐、温馨的气氛里,交流者说“自己的故事”,其他人饶有兴趣地聆听,体验他讲的感受,分享他的快乐和经验,这样可以培养教师的成就感,使之产生幸福感,从而获得更强的职业信念。
3,组织教研活动要注意的问题。
(1)活动目标要明确。无论是学期的目标还是每次活动目标都要明确,要基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每次活动要有相应的子目标。每次活动切实解决一个问题,而且要提前告知所有参与者,并要求他们做好相应的准备,让所有参与者都有收获。
(2)活动主题要突出。活动要突出重点、突出主题,能解决一些急待解决的教学问题,注重教研活动的质量。且不可漫无边际,把教研活动变成聊天、甚至成为发牢骚的“专场”。
(3)活动形式要创新。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程综合化程度的提高,对学科组活动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如,如何实现跨学科教研(如文化课与专业课、专业课与选修课)、如何实现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研、如何实现跨校教研等等。只有教研活动形式多元化,才能解决不同的教育教学问题,才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教学需要。
(4)活动主体要灵活。除了学科组长主持教研活动外,还可以让其他教师以自己选定的教研问题,亲自主持教研活动,让教师走到教研的台前来。如在教学某些方面有困难或困惑的教师选定题目,或列好提纲,提前发给其他教师,并约定时间、地点,自己来主持研讨。大家在同伴的主持下,平等对话,体验专业生活,让教师真正成为教研的主体。
(四)教师培养
      教师是学科组建设的基础,教师培养是学科组义不容辞的责任。
1.学科组长对本组教师现状要做到心中有数。要了解本组人员构成(如学历、职称、年龄、能力水平),要清楚每位教师的发展方向。
2.教师培养要有目标与规划。针对各个年龄层次的教师提出相应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具体要求。对新教师,以适应教学岗位为主,做合格教师;青年教师,以专业知识的巩固提高为主,集中精力搞好教学,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做各级骨干教师;中年教师,主要以知识更新为主,进一步锤炼教学艺术,增强教改意识,积极从事教学研究,争做研究型教师;老年教师,认真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不断向他们传授教学的艺术,尽快使青年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帮助教师克服“高原现象”。 一部分8——10年教龄以上的教师会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这部分教师的成长速度不仅比不上青年教师,有的还有下滑趋势。由于年龄和过去教学模式的影响,他们既不善于,也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别人的建议,缺乏进步的动力,是我校教师培养中的“难点”问题。各学科组要想办法、出实招,帮助这部分教师打破自我封闭,实现专业的再发展。
(五)制度建设
       人不是制度的奴隶,但是必须受制度的约束,特别是一个团队精神的形成、任务完成的过程都取决于团队的合作与否,取决于良好的制度的建立,以及制度的正确导向和评价。学科组建设也必须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确保学科组建设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或完善学科组的管理、评价、奖励制定,制定学科组长的评价制定;另一方面,各学科组内部也要制定、完善管理制度。如学科组的会议制度、教研制度、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组内教师评价制度等。
(六)资源库建设
       职业教育与市场保持零距离的要求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课程永远是动态的,因此,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应该是动态的。各学科组必须从各种渠道收集和积累教学资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教学需要。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学科(专业)教学资源库,依靠集体的力量,汇集所有教师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
        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文件(如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纲要)、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软件、课件、说明书、数据库等等。
从形式上看,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电子的。可以是单机的,也可以是网络共享的。
(七)学科组文化建设
       文化是学科组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学科组建设必须坚持以德建组、思想领先、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建设原则,要特别重视成员之间思想上、心理上、感情上、精神上的真正凝聚与融合,把学科组建设成为教师实践智慧成长的主阵地和教师的精神家园。
三、学科组长工作建议
       学科组工作实行组长负责制,学科组长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意识到位
1.责任意识。作为组长,要敢于对学科组内的事务负责,对学科组的发展负责,对组内教师负责。工作中难免会发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要敢于面对,主动和老师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2.榜样意识。“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作为组长要有榜样意识,无论是在教学上、科研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起到榜样的作用。不但要了解最新的教科研动态,还要准确理解教材,熟练驾驭课堂,深入理解学生,为教师树立教学典范。各项工作想在前面,干在前面。为组内老师树立无私奉献的榜样,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熏陶周围的人。要善于结合学科组的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研究主题,并使教研活动科学有效的进行,使教研活动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3.合作意识。在今天的社会,任何人都是很难“独闯天下”。作为学科组长更应该具有合作意识。深入了解每一位组员的特点,充分发挥组员的作用,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善于发现组内每一位老师身上的优点,努力为每一位老师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相信每一位老师经过努力,都能把工作做得很好,使每一个人都愿意尽其所能地为学科组服务,进而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大家只有在合作中,才能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4.服务意识。作为组长应该意识到,自己工作的职责就是为老师和学生能在现有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得更愉快而服务。这种服务意识不是大包大揽,而是要为他们创设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和谐的氛围。组长要与学校内其它学科组、其他学校的同行取得联系,为教师教研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使我们的教研活动更具有时效性。
5.危机意识。作为学科组长,要能意识到学科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研工作面临的挑战,针对问题不断提出改进的措施。面临挑战,要大胆工作,逐渐使学科组建设更趋于科学化、人性化。
(二)方法科学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科组建设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除了意识到位外,还要讲求方法,只有方法科学、得当,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抓重点。每学期要有重点工作,每个阶段的重点工作不同。要做到重点工作重点抓、重点教师重点抓。什么都抓,难以形成集中力量,不利于解决存在的问题,也不利于教学的深入研究。
2.促全员。就是促使全体组员共同参与学科组建设、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开学初学科组计划的制定、平常的集体备课、学期中间的研究课与公开课、学期末的试卷分析和学科教学质量分析等等,所有成员要积极参与,促使全体组员共同提高。
3.善思考。教研活动只有注入科研成份,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用一种科研的思考方式思考学科组的工作,如在组织教研活动前,首先要思考的是,本组存在哪些问题,要改进什么,要提高什么?作为组长只有把这些弄明白,才会带领全组进行有效的教研实践活动。
4.细记录。健全教研资料,做好学科组的档案工作,注重点滴收集。各种记录要细致、全面,重视过程,条理清晰,事实清楚。
(三)力求实效
 作为学科组长在组织教研活动中,一定要讲求实效。使教研活动不流于形式。
1.定好学期计划。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计划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制定计划时要总结上学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分析本学期的教学特点和学校的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制定工作计划,并把它作为学科组一学期工作的总的依据。计划要详细、要务本求实,要把计划细化到每月、每周、每天、每人,提高实效性和针对性。
2.抓好教师常规。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是通过一两节课就能达到的,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常规中不断积累,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所以学科组工作要特别注重教学常规的检查,如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阅、老师教案、课后小结等,出现问题及时补救。通过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老师才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附:。
3.开展教学竞赛。教学竞赛是促进教师学习和提高某项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组内可以根据教师实际和学科组建设的需要,适时举办各种教学竞赛活动,如教学设计、公开课、说课、课件制作、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等等,为教师的成长搭台铺路,同时也为教师培养积累成功经验。
4.搞好学生活动。在关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每学期的学科组计划中,都要设有学生活动主题或学生技能竞赛项目。一方面,通过主题活动或技能竞赛,检验教学效果,如我们设计了生活中感受语文的主题活动。通过带学生参观,积累、搜集生活中的语文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我们组织了读书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为学生搭建体验成功的舞台。
四、学科组工作评估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组建设,推动教学研究与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校本教研进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持续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学校开展学科组评估工作。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搜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