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上午,北京市扶贫协作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市委书记蔡奇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指出,开展扶贫协作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决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把扶贫协作作为光荣的政治任务、义不容辞的分内之事,用心用情用力推进各项工作,助力河北、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五省区73个县级贫困地区如期摘帽,200.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圆满完成了党中央交给北京的扶贫协作任务。
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主持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市政协主席吉林、市委副书记张延昆出席会议。
张延昆宣读北京市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名单。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崔述强宣读《关于表彰北京市扶贫协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150个先进集体和302名先进个人获得表彰。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名列其中,荣获北京市扶贫协作先进集体,学校丁云鹏副校长荣获北京市扶贫协作先进个人。
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主持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市政协主席吉林、市委副书记张延昆出席会议。
张延昆宣读北京市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名单。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崔述强宣读《关于表彰北京市扶贫协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150个先进集体和302名先进个人获得表彰。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名列其中,荣获北京市扶贫协作先进集体,学校丁云鹏副校长荣获北京市扶贫协作先进个人。
昌平职业学校扶贫协作的点滴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坚决响应中央和北京市关于扶贫协作工作的部署,积极承担扶贫协作任务,始终站在扶贫协作的最前线,在党中央精准扶贫理念的指引下,主动作为,采取了一系列精准务实的扶贫协作举措,在扶贫协作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一、创新职业教育扶贫协作模式
学校成立了扶贫协作领导小组和扶贫协作办公室,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确立了“精准帮扶、资源共享、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扶贫协作理念,创新学生定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助力产业培育等多种扶贫协作模式。
二、扶技扶志扶智,激发脱贫“心”动力
为帮扶地区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主动承担青海玉树重建、京蒙合作、京津冀协同、南水北调工程等扶贫协作项目,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和实训基地的先进条件,根据当地产业发展情况,量身打造专业课程,开设了园林绿化、学前教育、数字影像、旅游服务与管理、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和电子商务专业等专业,提升受援地学生技能,毕业后助其升学或就业,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职教一人,脱贫一家”,成为扶贫协作的亮丽风景。
三、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助农民端上“金饭碗”
校立足受援地实际,精准设计培训项目,先后为河北尚义、巨鹿,内蒙古阿旗、太仆寺旗,青海玉树、河南栾川等地培育900余名中职学生、60名新型农民、87名技术工人、255名致富带头人,改善了受援地区贫困人口的就业质量,提高了贫困家庭的生活水准,有效带动了贫困村民脱贫致富。
一批批贫困农民走进学校的技能培训课堂,掌握了一技之长,端上了“金饭碗”,其中部分大龄单身青年不仅有了工作,还组建了幸福的小家,从根本上拔除“贫根”。
四、推广成功模式,助推产业发展
学校与河北省阜平县建立合作关系,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帮助阜平县开发民俗旅游项目,将“正德春饼宴”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为当地民俗旅游示范户开展了包括特色民俗宴菜品设计、民俗旅游文化建设、民俗旅游食品安全等培训,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学校还通过对受援地进行办学经验输出、赠送设备、接受干部教师跟岗挂职培训,开展100余场4000余人的培训,提升当地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促进了当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学校选派了2名优秀教师参与援疆援藏,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边疆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了贡献。
扶贫协作没有终点。学校将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按照中央和北京市部署,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更加积极主动作为。进一步加大农村各类人才培养,建好乡村人才的“直通车”,加强农村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支持产业培育,在乡村振兴中当好“排头兵”,为北京市扶贫协作作出新的贡献!
学校成立了扶贫协作领导小组和扶贫协作办公室,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确立了“精准帮扶、资源共享、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扶贫协作理念,创新学生定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助力产业培育等多种扶贫协作模式。
二、扶技扶志扶智,激发脱贫“心”动力
为帮扶地区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主动承担青海玉树重建、京蒙合作、京津冀协同、南水北调工程等扶贫协作项目,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和实训基地的先进条件,根据当地产业发展情况,量身打造专业课程,开设了园林绿化、学前教育、数字影像、旅游服务与管理、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和电子商务专业等专业,提升受援地学生技能,毕业后助其升学或就业,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职教一人,脱贫一家”,成为扶贫协作的亮丽风景。
三、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助农民端上“金饭碗”
校立足受援地实际,精准设计培训项目,先后为河北尚义、巨鹿,内蒙古阿旗、太仆寺旗,青海玉树、河南栾川等地培育900余名中职学生、60名新型农民、87名技术工人、255名致富带头人,改善了受援地区贫困人口的就业质量,提高了贫困家庭的生活水准,有效带动了贫困村民脱贫致富。
一批批贫困农民走进学校的技能培训课堂,掌握了一技之长,端上了“金饭碗”,其中部分大龄单身青年不仅有了工作,还组建了幸福的小家,从根本上拔除“贫根”。
四、推广成功模式,助推产业发展
学校与河北省阜平县建立合作关系,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帮助阜平县开发民俗旅游项目,将“正德春饼宴”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为当地民俗旅游示范户开展了包括特色民俗宴菜品设计、民俗旅游文化建设、民俗旅游食品安全等培训,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学校还通过对受援地进行办学经验输出、赠送设备、接受干部教师跟岗挂职培训,开展100余场4000余人的培训,提升当地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促进了当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学校选派了2名优秀教师参与援疆援藏,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边疆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了贡献。
扶贫协作没有终点。学校将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按照中央和北京市部署,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更加积极主动作为。进一步加大农村各类人才培养,建好乡村人才的“直通车”,加强农村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支持产业培育,在乡村振兴中当好“排头兵”,为北京市扶贫协作作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