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职业学校在学习型昌平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时间:2017/4/27 20:56:00

     4月27日,昌平区学习型城区建设成果展示及经验交流活动暨昌平区职业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在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农业文化园区举行。
        北京市教委职成处处长王东江、副处长吴缨,通州区教委副主任袁静华,怀柔区教委副主任单雪琴,昌平区人大副主任李春菊,昌平区教委主任李成旺,昌平区委办公室副主任、昌平保密局局长朱驻军,昌平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孙士军,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专家组特约专家,各区县教委,昌平区建设学习型城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镇(街)主管领导等200余人出席了此次活动。
  昌平区教委主任李成旺在作学习型城区建设工作专题汇报中指出:昌平区委区政府长期以来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给予中等职业教育更多的支持与关注,使优质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习型城区建设。近年来,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在区域产业转型、新农村建设、农民培训、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全面提高市民整体文化素养、促进区域文化繁荣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为推进昌平区学习型城区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完善区域终身教育学习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职业教育品牌化。
  中等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是首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是昌平区优质的学习品牌。学校“以经营促发展”的办学理念所带来的效应,使我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成为全市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原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来学校调研时,给学校提出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学校在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学习型学校先进单位”,成为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品牌院校,实现了昌平职业教育的品牌化。
  服务“三农”,助力新农村产业调整升级。
  1、科技研发推动农村增产增收。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一直致力于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在与区农业局以及相关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所研发的百合花种球脱毒生产技术,在流村镇禾子涧村建立百合种球脱毒和种植示范基地,助推了村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研发的蝴蝶兰新品种培育技术,也带动了我区农业产业的调整与升级。
  2、技能培训助力民俗产业发展。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帮扶康陵、上口、羊台子等村开发了“正德春饼宴”、“马武寨驴打滚美食宴”、“羊台子押花”,等特色民俗产品,助推了我区乡村民俗旅游产业和村域文化、经济的整体发展,成为全市“校村共建”的典范。康陵村和上口村被评为北京市最美乡村。
  三、依托“基地”,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
  昌平职业学校在农业文化园区,建设了昌平区首个“首都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基地”。“基地”内设有烹饪、摄影、茶艺、陶艺、书法、红酒文化等多个免费学习体验室,可以同时接待500名市民进行学习与体验,成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理想场所。昌平职业学校还通过“职普融通、职继互通、职成联通”的等机制,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岗人员技能提升与继续教育培训、待岗人员培训、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和创业就业培训,每年帮助2万余人创业就业,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四、资源共享,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昌平区始终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精准帮扶。昌平职业学校积极实施“政府、学校、企业、家庭”四方联动的职业教育精准帮扶,开办了巨鹿厨师培训班,帮助巨鹿县46个家庭摆脱了贫困;为阜平县天生桥镇和龙泉关镇的十位农民举办特色民俗宴的培训;还在唐山市建立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分校,共享我区中等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等,促进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搜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