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经营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训”一体化(2011)

时间:2012/1/16 16:58:00

    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贴近行业企业标准、对接企业环境文化、再现企业工作流程、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拓展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场所,实训基地建设也是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昌平职业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准确定位、科学规划,积极拓展功能,创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准确定位,在建设理念上下功夫
  理念:把区域的产业发展需求转化成学校的办学行为
  作为一所区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在多年的办学中紧紧围绕昌平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昌平区商务花园城市建设对技能型实用人才的需求,围绕昌平区“强二精三优一”的产业发展战略,树立了“做强二产专业、做精三产专业、做优一产专业”的专业发展理念和“学校办专业,专业办基地,基地产业化,专业、基地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建设理念。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围绕专业发展方向和昌平区重点功能区建设,构建了“一校一部三园区”的发展布局。
  “一校”是指学校本部,占地213亩,主要开展学历教育,有6大系,29个专业,68个专业技能方向。
  “一部”是位于昌平城区的培训部,主要开展社会培训。
  “三园区”分别是位于南邵镇景文屯的“昌平职业教育农业文化园区”,是园林花卉专业实训基地,占地300亩,主要开展面向现代农林产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实训;位于南口镇的“昌平职业教育工业文化园区”,是数控专业和汽车制造专业的实训基地,占地106亩,主要开展面向现代制造业人才培训;正在筹建的位于流村镇高口村的“昌平职业教育汽车文化园区”,占地800亩,开展面向现代汽车后市场、汽车运动、改装等产业的人才培训。
  这样的布局调整使学校和基地成为昌平区现代企业人才的储备中心,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助推器和市民终身学习的大课堂。
  方向: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
  学校在基地建设中坚持两个面向:一是面向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学生的技能实训,使受教育者获得基本职业技能,有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面向社会上有择业培训需求、在职提高技能需求、提高生活质量需求的成年人的培训,使受教育者具备和提高再就业或创业的能力,具备改善生活质量、调整消费结构的能力。通过两个面向,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
  定位:把基地建成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和职业文化的传播机
  学校依据实训基地实现和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完善、促进和加强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综合实力等重要功能,确立了育人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三方面的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
  育人功能:增强学生技能,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培养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行业技术进步的技能型实用人才。
  社会功能:承担帮助下岗人员获得从业技能、支持在岗人员更新技能、帮助农民顺利转岗、提升居民素养、改善民生、缓解社会矛盾、服务区域和谐社会体系建设的责任。针对区域主导产业开展技术研发,服务技术进步,提升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功能:传承区域主导产业文化,传播职业文化,培养正确职业观念,把产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实现“产业文化进教育、行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任务:保证实训基地教学、培训、生产、科研功能的实现
  学校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建成教学、科研、经济功能并举的专业实体,走产、教结合之路,坚持企业式运营、统一化管理。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学校始终坚持将教学、培训、科研、生产四者融为一体。
  教学:围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和行动导向的教学需求,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历教育学生提供实训,把行业企业的需求变成学校的教学行动。
  培训:在满足学历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功能辐射作用,开展针对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针对其他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的培训、针对中小学生的职业通识教育培训。
  科研:开展新品种研发、新技术创新推广,与企业共建企业研发中心,助推区域主导产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提升。
  生产:以基地为核心,开展产品生产、服务、销售示范活动,提供学生或农民的创业服务,使基地成为产业发展的创业孵化器。

                      科学经营,在模式创新上下功夫
  学校共有园林花卉、汽车运用与维修、航空服务、烹饪等四个北京市“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实训基地。学校探索出基地建设与课程改革一体化、校企结合一体化、产学研训一体化、专业发展与基地管理一体化的模式,使实训基地走了一条围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依托行业企业、服务当地社会的良性发展之路。
  基地建设与课程改革一体化
  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学校始终把育人作为基地的核心任务,提升基地服务教育教学、服务课程改革的水平,构建满足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实施的软硬件环境,为顺利实施新课程提供有力的保障。学校注重教学资源建设,各专业在进行实训课程的教学时,按照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理念,设计形成了相应的项目教学实训指导手册。在实训过程中创设真实或高仿真的工作环境,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还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从而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各专业把实训基地建设与课程改革充分结合。航空服务专业受北京市教委和教科院委托,研制《北京市航空服务专业基地建设标准》,已在全市颁布实施,规范和提升了北京市航空服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水平。
  园林花卉专业以“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实训环境,真实的过程经历,真实的工作结果”为核心的“四真”教学模式被评为全国职业院校优秀课改案例。受北京市教委委托,学校正在编制北京市园林花卉专业课改新教材。
  汽修专业充分利用实训基地条件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现已建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11门专业课程、53个项目的专业实训课程资源。与出版社签订了9本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校本教材出版协议,已经编写完4本,即将出版。
  旅游管理专业充分利用实训基地进行导游考证教学改革,连续四年学生导游证取证率保持在70%左右,远远高出北京市平均水平。
  计算机系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把学校实际工作项目,如校刊校报设计、校内橱窗设计、校园电视台节目录制等作为教学任务,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校企合作一体化
  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学校充分与企业合作,本着“学校办专业,专业办企业,生产经营与专业教学一体化”的理念,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了专业实训企业——昌职汽车修理厂,探索“校企一体”模式。“校企一体”主要体现在厂长主任一体、教师技师一体、学生员工一体、车间工厂一体。目前,汽修厂的员工为专业的毕业生和实习生,既保证了对外营业的专业技术水平,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军,又为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专业教师定期去汽修厂轮岗实践,企业技师承担专业教学上的实践指导,学校探索了自己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学生以班为单位轮流去厂里实习,提高了工作能力,实现了半工半读;专业的实训基地与汽修厂的维修车间管理上标准统一、设备共享、人员互动,真正实现了“学校办专业、专业办基地、基地产业化、专业基地一体化”。
  航空服务实训基地按中国民用航空规章第121部标准建设,设备设施达到国际标准,曾被指定为世界杯铁人三项赛、第11届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颁奖礼仪志愿者培训基地,圆满完成培训任务;基地与民航行业合作,多次承担了民航总局空姐大赛培训、北京市职业院校航空服务专业教师培训、专业技能比赛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学校与北汽福田、三一重机共建培训中心,与十三陵特区、博思波尔广告公司、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在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同时,由企业对的教学进行专业指导。
  产学研训一体化
  针对昌平区提出的“一花三果”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学校在300亩的园林花卉实训基地上投入2000万元建造了60栋日光温室、9000平方米自动化温室和近千平方米的组培室,与昌平区园林绿化局、昌平区农委、昌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企业合作,开展百合花、蝴蝶兰、一品红、竹芋等特色花卉蔬菜的教学、科研、生产和培训,探索出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政府搭台、校企合作、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产学研训一体化”模式。
  针对百合项目,学校与昌平区园林绿化局下属的三产公司——北京盛斯通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校内成立“百合班”,学校出师资、学生和场地,企业出百合生产、管理与销售项目,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共建科研中心和生产实训基地,真正成为互惠互利的校企共同体。如今,第一届“百合班”的26名学生经过两年的校内学习,全部进入基地顶岗实习,从事百合种球组培技术研发和百合花的栽培养护管理工作。通过这些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百合种球组培技术和生产管理技术,为校企共同开设的百合技术培训班的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并根据需要派驻教师和学生定期到农户家进行技术指导,真正为昌平区百合产业提供了技术、人力、资金全方位支撑。
  在此项目中,学校培养了科研型的双师型教师和技能型学生;企业解决了技术问题和人员问题,通过种球引进和百合销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农民得到了技术指导,成为百合产业链条上的生产环节;政府实现了特色产业发展战略。“产学研训一体化”模式培养批量技术人才,带动农民致富,引领产业发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政府搭台、校企共赢和多方受益。
  目前,昌平职业教育农业文化园区(园林花卉专业实训基地)被昌平区农委授予“昌平区现代农业产学研训一体化实践基地”,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昌平区第一产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被园林绿化局授予“昌平区园林绿化产学研训一体化实践基地”,被教委授予“昌平区中小学现代农业技术教育基地”。基地建设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也因此成为职业教育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突破单纯教育部门办职教的局限,成为多部门、多行业、多元化参与的大职业教育。
  专业发展与基地管理一体化  
  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学校按照“科学经营学校”理念,坚持学校统筹、专业规划,专业主任对专业发展、基地建设全面负责。专业和基地共同制定实训基地实训任务和完成经济效益的指标,统一安排师生实训实习。这样的统筹安排,避免了“两张皮”的现象,很好地解决了基地既要完成实训任务,又要完成经济指标之间的矛盾。同时,各实训基地专门聘请了一些富有实践经验的业内人士走进课堂,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参与实习指导和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形成了专业与基地同发展的格局。
  学校注重实训基地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训基地的制度文化建设,坚持将实训制度建设作为规范办学的根本途径,把制度内容贯彻落实、规范管理、有序运行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建立了实训基地建设的招标制度、规划制度、财产与设备管理制度、使用登记制度、人员岗位职责、实训教师守则、学生实训守则等,既保证了学校的统筹,又赋予专业较大的自主经营管理权利,形成了基地管理与专业发展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对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训基地功能、提高实训基地效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效益产出,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学校坚持变“管理基地”为“经营基地”,本着“边建设、边运营、边产出、边发展”的经营策略,将市场调研、需求预测、成本效益、经济效益、人力资源、经营策略等有关理念整合到基地的建设之中。通过各种途径、形式,挖掘和利用实训基地资源优势,进行多种“经营”,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
  学校始终坚持实训基地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三农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各专业实训基地面向昌平区的社会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培训,每年培训达到8000 人次以上,社会效益凸显。航空服务专业充分发挥基地优势,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承担337名颁奖引导员的培训任务;汽车实训基地为企业及昌平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民转岗、再就业培训达上千人次;“十一五”期间承担全市职业院校汽修专业教师培训任务,累计培训2000多人次,对推进全市汽修专业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园林花卉专业基地承担北京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现代农业技术》选修模块师资培训任务,受到北京市教委肯定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实训基地的建设,最适用的才是最好的,最实用的才是最棒的。学校一方面要广泛学习、借鉴各地各校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一定要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实训基地的做实,关键要看实际效果,实训基地要做大、做强,不仅是规模上的,更重要的是内涵发展,要有新思路,基地要做得有特色,有特色才能有生命力,才能被社会认可,才有发展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