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发展高度通盘布局职校发展(2011)

时间:2012/1/16 16:56:00

    校企如何深度合作、有效对接,如何真正实现校企一体、产教结合,如何在困难重重中闯出发展之路?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在实践中总结出一条经验,那就是“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上,而是要在落实上下功夫”。近年来,该校采取新策略、探索新模式、拓展新功能、搭建新平台,不断开辟校企合作新途径,使学校发展不断壮大,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编者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校长段福生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从服务企业需求的校企一体、服务产业发展的校企共同体,到服务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教育与经济有机融合、服务区域社会教育资源的统筹整合,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模式和学校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中,改革思路越来越清晰,学校发展不断壮大,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成绩也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职业教育的发展,根在经济社会,魂在学校与企业的对接。校企合作,使我们能够跳出职教看职教,能够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来转变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能够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调整职业学校的发展模式,能够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变革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能够增强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增强学校的吸引力,提高育人质量,在服务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采取新策略: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

    德国的“双元制”很先进,但是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和文化背景造成我们很难照搬德国的经验。因此,我们必须走出复制与重复,从本地的社会经济实际出发,坚持本土化实践。

    昌平职业学校1983年建校,同年开设汽修专业,1986年成立校办企业——昌职汽修厂。在20多年专业发展和企业运营中,逐步探索了一条本土化的“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双元之路。

    一是校企一体。校企一体是校企合作的最高形态,主要体现在办学行为上。学校的校企一体主要体现在厂长主任一体、教师技师一体、学生员工一体、车间工厂一体,因此专业企业真正实现了一体。目前,汽修厂的员工全部为专业的毕业生和实习生,既保证了对外营业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军,又为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专业教师定期去汽修厂轮岗实践,企业技师承担专业教学上的实践指导,学校探索了自己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学生以班为单位轮流去厂里实习,提高了工作能力,实现了半工半读;专业的实训基地与汽修厂的维修车间管理上标准统一、设备共享、人员互动,真正实现了“学校办专业、专业办基地、基地产业化、专业基地一体化”。

    二是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育人形式,是“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的工学结合既体现在课程本身就包含着工作和学习,也体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模拟环境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并有机会在汽修厂经历真实岗位的工作过程中学习。

    从2003年开始,学校与德国巴符州教育部合作开发汽修专业课程,组织北京市汽修行业专家与德国专家一起针对北京市汽车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共同开发出包含11个学习领域、53个学习情境的,既符合北京市场标准,又符合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并于2007年9月开始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以故障的诊断和排除为学习的工作任务,模拟真实的工作过程。学习过程从故障现象出发,学生从接待客户—诊断故障—制定维修计划—准备工具—排除故障—核算费用—交车,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学习开始于接待客户,结束于把车辆交给客户并定期回访。学生学习到的不仅是知识和技术,更是在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学会技术、选择和使用工具、与人沟通,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方式,由学会技术到学会工作。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中的每一个学习情境既是一个学习项目,也是一个工作任务。学生学完了一个情境就相应会解决一个故障难题,在汽修厂轮岗实训中就能够按照课程中所学的技能、工作流程和思维方式承担真实的维修任务,而不是原来的仅仅给师傅打打下手。同时,轮岗中又能学习到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发现自己的能力欠缺,实现工与学的良性互动。

    如今,第一批学习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学生已经全部被4S店或综合汽修厂录用。企业反映,这批学生与往届学生很不同,他们能够很快顶岗,在工作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汽修专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增强了核心竞争力,招生和就业实现了良性循环,吸引了更多知名企业的目光。目前,学校与北汽福田、三一重机北京制造中心等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原有“福田班”和“三一重机班”等订单培养班的基础上,合作成立校企培训中心,为企业进行生产人员、维修人员、售后人员的职前和在职培训,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人才孵化与培养器。

    探索新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产业有效对接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中明确指出,“必须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产业建设、服务城乡统筹、服务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的指导思想,更加坚定了我们立足区域经济、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信心。

    昌平职业学校是北京市昌平区唯一一所公立中职学校。在多年办学中,学校紧紧围绕昌平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围绕昌平商务花园城市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围绕区域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新需求来转变发展思路,突破发展模式,拓展办学功能。针对昌平区提出“一花三果”(一花为百合花,三果为苹果、草莓和柿子)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学校园林花卉专业在300亩的校外实训基地投入2000万元,建造了60栋日光温室、9000平方米自动化温室和近千平方米的组培室,与昌平区园林绿化局和北京盛斯通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三方合作,开展百合花的教学、科研、生产和培训,探索了一个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产学研训一体化”模式。

    一是政府有需求,才能主导搭台。“十一五”以来,随着北京市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昌平区城镇化速度加快,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其中区政府确定了“百合花”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但是,在项目推进中,百合种球的缺乏、栽培技术的欠缺、技术从业人员的不足、农民对市场的陌生等都成为项目推进的障碍。因此,政府主动搭台,投放资金,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相关企业、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参与百合花项目,共同推进产业发展。

    二是多方都受益,才能持续发展。经政府牵线搭桥,学校与北京盛斯通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校内成立“百合班”,学校出师资和场地,企业出设计方案,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共建科研中心和生产实训基地,真正成为互惠互利的校企共同体。如今,第一届“百合班”26名学生经过两年的校内学习,全部进入百合基地顶岗实习,参与百合种球组培技术研发,负责百合花的栽培养护管理整个过程。通过这些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了百合种球组培技术和生产管理技术,校企共同开设的百合技术培训班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并根据需要派驻教师和学生定期到农户家进行技术指导,真正为昌平区百合产业提供了技术、人力、资金全方位支撑。

    在百合项目中,学校培养了既懂教学,又懂科研,还懂生产的双师型教师;企业解决了技术问题和人员问题,通过种球引进和百合销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农民得到了技术指导,成为百合产业链条上的生产者和受益者;政府实现了特色产业发展战略。“产学研训一体化模式”通过项目实现职业教育办学宗旨,培养批量技术人才,带动农民致富,引领产业发展。同时,通过契约式合作突破了体制上的障碍,真正意义上实现政府搭台、校企共赢和多方受益。

    拓展新功能: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有机融合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早就明确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提出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昌平职业学校在多年的办学中一直秉承黄炎培先生的职教思想,树立大职教观,积极拓展职教功能,把办学深入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实现了教育与经济、与社会、与职业的有机融合。

    近年来,昌平区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变革、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及城镇化的进程上。基于这样的区域社会背景,学校把服务新农村、培养新农民作为学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确立了学校与农村既是一种服务关系,也是一种合作关系的基本思路。在服务长陵镇康陵村的过程中,学校突破了仅仅提供技术培训的常规做法,建立了更为深入的全方位合作关系。学校聘请明史专家多次深入康陵村调查,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召集校、村、镇、区领导及专家共同把脉,统筹规划,确定了以“正德春饼宴”为发展项目,大力发展历史文化特色旅游,带动康陵发展的帮扶思路。在具体实施中,以项目为切入点,以学校为纽带,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探索了“学校出发展规划、提供技术培训、帮助品牌策划;区、镇政府提供资金与政策支持、进行宣传推广;村委会和农民具体实施、自我质量监督”的三方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

    如今,“正德春饼宴”已成为康陵村的支柱产业,全村“春饼宴项目”年收入从2006年的几万元提高到如今的100多万元,推动了乡村旅游业升级,促进了农民增收,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学校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搭建新平台:实现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统筹整合

    根据昌平区打造“商务花园城市”的发展定位及产业布局,学校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上审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全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上进行筹划,依托自身资源,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统筹下,联合昌平区内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社区教育及其他机构,组建了昌平区职业教育集团,并于2009年年底正式挂牌。职教集团从昌平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打破行业之间、中职之间、中高职之间、校企之间的界限,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行业企业资源,共同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统筹和合理利用。

    一是构建“四梁八柱”体系。“四梁”是指覆盖全区的人才服务体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灵活多样的集团运行体系、健全的管理监督制度体系;“八柱”是指支撑以上4个体系的各种保障措施,即政府统筹政策支持、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优质的教师队伍、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渠道的经费保障、集团内部的信息共享和实训资源共享、集团内部产学研一体化等。

    二是探索合作模式。职教集团积极发挥各成员优势,群策群力,努力探索出多种基本合作模式:中高职衔接模式、学分银行模式、企业订单模式、技能+基础模式、学历+培训模式、居民学习超市模式、产学研一体模式等。

    职教集团的成立,深化了职教改革,实现了各类资源的纵向沟通、横向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效益、增强活力,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做活。集团化办学,推动了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促使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深度融合、互惠互利,成为昌平经济发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