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面向市场办学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时间:2012/1/16 16:53:00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文件中指出:“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加强与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合作。加强农村地区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实验和训练基地的建设,努力将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办成科技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基地。发挥首都教育优势,通过联合办学、共同招生等形式,积极支持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职业教育”。以此为指导,我校认真贯彻与落实昌平区《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坚持变“管理”学校为“经营”学校理念,坚持“与高职接轨、与行业接轨、与国际接轨”、多种形式办学。十五”期间,是昌平职业教育调整、职业教育市场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时期,昌平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得益于区委、区政府“大教育观”的理念。

    学校现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园林花卉、航空服务等13个专业,2003年学历教育在籍人数3785人,年非学历培训人数8233人。学校曾荣获全国科教兴农先进单位,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学校。

    2002年昌平职业学校花卉专业被评为北京市骨干特色专业,计算机网络建设达到A级标准,2003年底昌平职业学校顺利通过市教委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复评验收,被评为北京市职业高中优类校;2003年被市教委评为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形成了科学管理、科技辐射、科教兴校的办学特色。

    我校坚持“四个服务”的办学方向,在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促进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现简单汇报如下。

     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我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紧紧围绕昌平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把昌平建成投资创业、旅游休闲、生活居住”三个首选之区的奋斗目标和“强二、兴三、优一”的发展战略,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和经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使专业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真正做到了育人兴业,实现了“双赢”。

    园林花卉专业属于一产性质的专业。该专业是我校的骨干专业,也是全市的特色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这个专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多年来,学校园林花卉专业的老师、学生在教学与学习的同时走出校园,向各大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特别是向广大农村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力帮助。他们进行现场指导,解决在园林花卉方面出现的难题;他们和专业人员一起设计绿化美化方案;他们把现代园林花卉技术信息传播给村民、果农;他们和生产人员一同推广新品种;他们在科技示范园中和科技人员一同进行科研,培育优良品种……。在昌平,在园林花卉市场上,现在常常听到这样的赞语:“哪里有园林花卉,哪里就有昌职校的汗水!”

    目前,昌平区的旅游业已形成规模和气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服务人员数量的骤增和对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如何进一步为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成为学校近年来的主攻方向。学校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昌平区、北京市的146家宾馆饭店、旅游景点、培训中心等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其中60%以上担任领班以上的工作岗位,他们已经成为了单位的骨干和业务能手。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汽车修理业发展前景看好,目前机动车的拥有量突破200万辆,其中私人机动车128万辆,北京已经步入汽车化社会,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预计2008年将达到350万辆左右。针对汽车拥有量的骤增,学校瞄准这个市场,并把这个市场做大。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引用了40万美元世行贷款和同额度的配套资金,建立了实习基地,并与北方机动车检测厂合作,引进了成套进口汽车检测流水线,承担了昌平区政府机关车辆定点修理与维护保养和对外承接检测与维修任务,实现了与行业接轨、校企结合。

   二、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我校成立人才培训中心和技能培训中心,并以其为桥梁和纽带,为在岗及待业人员技能培训提供服务。常年面向社会开展计算机培训、园林设计及绿化美化培训、特种苗木栽培培训、企业管理岗位培训;年培训人数达到2,256人。

    我们向北方兴业经济发展总公司进行管理、汽修、花卉、企业形象设计等各种类型人才的培训,帮助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等。该公司总经理认为,经过全员培训,提高了企业人员的素质,提升了企业的形象,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在昌平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支持下,为兴寿、南邵、崔村、南口等镇(村)举办“绿化中级工”、“电工”、“水暖工”、“计算机”、“汽车修理”等培训班,学员全部来自镇(村)。办班不仅解决了镇(村)缺乏技术人员的难题,促进了该镇(村)的经济与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农民出路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民俗旅游热”在北京骤然兴起,为了帮助农民办好民俗旅游,掌握职业技能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品位档次,我校技能培训中心举办了餐饮服务培训班,培训学员全部取得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餐厅服务员》等级资格证书。

    为把职业学校建成一个产业人口资源基地,我校始终坚持与产业思维同步、建设同步、生产同步、发展同步、服务同步,大大提高了职业教育对经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率。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航空业也再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而是以运营为中心融旅游业、餐饮业在内的延伸服务,增值服务,这势必需要大批的专业化、市场化的优秀人才。据中国民航调查显示,在未来的5年内可提供40,000个工作岗位,同时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减员,都需要大量人员的补充。并且随着中国入世和2008年奥运的到来,航空业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成为现代化服务业的窗口行业。面对这种形势,我校利用航空服务专业的自身优势,与民航总局和各航空公司紧密联系与配合,举办航乘人员岗前和岗后培训。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先后为各大航空公司培养了8期共900余名学员,她们99%被录用,圆了自己的蓝天梦。2002年,我校又与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全面合作,实现了与国际航空公司的接轨,新开设了航空安检、航机配餐专业,进一步为我国航空运输业培养更优质的人才。在2004年中国首届航空院校空乘人员推介展示会上,我校航空服务专业一举获得了15个大奖中的5个奖项,成为整个大赛中的亮点。大赛后各航空公司又纷纷到校来聘用学生。

    三、实施科教兴村工程

    多年来,我校坚持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用主动服务赢得了农民的欢迎和信任。学校运用多种形式,为农民脱贫、致富办了大量实事。90年代起先后涌现出“下庄扶贫”、“香堂促富”、“东沙治鸭”、“黑山寨板栗空蓬治理”、“绿色证书培训”等典型事迹,广泛传为佳话。

    科教兴村,首要任务是普及科学实用技术,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条件。因此,我校在科教兴村的过程中,狠抓了人员的培训工作。一方面利用农闲时间,按计划举办各种生产、管理技术培训班,举办科技讲座,开展咨询活动,学校教师和有关专家进行讲课和指导。我校相继举办了麦田减灾管理、特种苗木栽培与管理、花木嫁接技术、地被菊的栽培、生产管理与加工等培训班。受培训的村干部、生产及管理人员540多人。同时开展了蔬菜、果树、花卉、农机、计算机技术、医疗保健等内容的大型咨询服务活动。另外,学校的教师常年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在百亩示范园中进行示范教学。通过几年培训,330多名村民在蔬菜、花卉、苗木生产上达到了中等以上技术水平,成为新一代农业技术人员,主要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达到了规范要求,村民增强了科技意识,转变了传统观念,全面提高了素质。

    自1997年起,以项目为切入点,深入到一个村,推广实用技术,培养实用人才,对劳动力进行全面培训和服务。实施科教兴村工程,由区政府牵头,镇、村、校共同组成领导小组,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教兴村办公室。在与景文屯村实施的科教兴村中,经镇、村、校三方研究,确定了发展项目为:北方绿化特种苗木生产、地被菊生产加工、花卉、干花素材生产等。经过几年的合作,现在村中已培植了北方绿化特种苗木银杏、苏柳、紫薇等500亩。这些苗木花草总价值300多万元,部分已进入市场,年产值达60万元。

    科教兴村,不仅抓生产,抓经济建设,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我校在抓培训的同时,组织村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法律,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科教兴村的各村,村规民约健全,环境优美,村民安居乐业,村村连续被评为“五好村”、“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

    职业教育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振兴当地经济、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安居乐业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对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巨大的要求。这也是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作为职业学校,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劳动力市场的紧密联系,加强与劳动部门培训机构的紧密联系,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收入增长开辟新的途径,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发挥职教辐射功能

    1、教育支边  智力扶贫

    为落实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我校积极开展了教育智力支边活动,先后同河北滦平职业中专(后更名为滦平县职教中心)、贵州黔西南农校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1999年以来,我校多次到贵州省黔西南州德卧中学指导工作,为黔西南州培养了12名园艺教师,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信息与本地蔬菜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引进了北方简易蔬菜大棚(利用竹子为支架),当年投入3000元,首批大棚菜受益6000元。这一成果立即得到德卧中学所在镇、县的重视,2000年开始在全县推广,使安龙县结束了蔬菜依靠外运的历史。

    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我校创办了“民族团结职业高中班”。先后有130多名来自贵州黔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子女在学校学习。2003年,这些同学已经毕业,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此,黔西南州日报用大字标题刊登了“感谢您,北京昌平职业学校”文章。

    截止到2003年,共为两地培养学生510人,干部教师41人。其中为河北滦平培养学生300人,干部教师25人;为贵州黔西南培养学生210人,干部教师16人。

    从1999年开始,我校和内蒙古太仆寺旗职业学校结成友好校。在对口支援过程中,我校做到了“五落实”,即组织机构落实,成立了对口支援办公室;工作计划落实,这项工作列入了学校总计划;具体项目落实,坚持以项目为结合点;人员资金落实,一位副校长主抓这项工作,并安排专用资金;总结调研落实,每年专题对此项工作进行总结研讨。学校坚持:教育是没有地界的,为发展经济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是我们共同的职责,每一所职业学校都有很大的潜力;如何去探索职教发展的新思维、新举措、新途径,劳动力市场如何去寻找新的突破口,如何拓宽就业渠道,这是职教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只要我们坚持面向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从拓宽办学思路上积极思维,并付之行动,职业教育的市场就会需求无限、发展无限。

    截止到目前,我校为内蒙古太仆寺旗培养学生120人,干部教师34人。培养的学生,大都在北京和当地选择了适宜自己发展的职业,有的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小气候”,有的当上了经理、主管,有的当上老板、负责人,有的当上了技术人员、业务能手。有些学生在北京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或继续求学深造,或带着资金、项目返回家乡创业。对此,滦平县政府的领导说:“‘教育支边、智力扶贫’形成了培养一个富一家,出去几个富一片的良好态势”。

    2、拓展空间  联合办学

    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在于服务社会,职业教育应面向大市场,多种形式办学,形成面向全社会的、开放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教育模式。

    我校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与西部及其他省市中等职业学校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办学。通过“订单式”、“2+1”或“1+2”等形式,先后与内蒙、青海、江西、新疆等11个省市14所学校在园林花卉、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航空服务等专业开展联合办学,同时在以上各专业全年开展短期培训, 2002年以来,联合办学学历教育人数达2,414人,短期培训人数达2,600人。联合办学的实践证明:联合办学发挥了教育资源的效应,增加了学生择业就业的机率,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满足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提升了劳动者的素质。

   20年来,昌平职业学校在教育部、市、区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坚持面向市场办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还需进一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研究职教规律和经济规律,为昌平区、北京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的实用人才,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用以回报各级领导和社会对我们的厚爱,进一步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做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