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历史机遇 推动转型升级(侯君舒)

时间:2012/1/16 16:27:00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昌平区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进入“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和带领全区人民,抓住历史机遇,推动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进一步开创昌平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现在,我代表中共北京市昌平区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区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团结带领全区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委各项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求真务实,开拓奋进,高水平完成北京奥运赛事和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的服务保障任务,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力以赴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圆满完成区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新的辉煌成就。

  ——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把握区域功能定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集中引进和实施三一北京制造中心、北汽福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形成能源科技、高端现代制造和生物医药三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2006年翻一番。旅游会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4%。以“一花三果”为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初步形成,标准化果园面积达到15万亩。高标准推进重点功能区建设,未来科技城、科技商务区、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昌平园、生命科学园辐射带动效应持续增强。积极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研发经费投入、专利授权总量和技术交易总额位居全市前列,9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8%。

  ——着力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组建城乡规划与公共艺术委员会,高水平完成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昌平部分等重点规划编制,初步实现区镇村三级规划管理全覆盖。大力整合空间资源,深入整治违法建设,加快城乡结合部重点村拆迁改造,新城组团开发全面提速。统筹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地铁5号线、轨道交通昌平线一期、沙河再生水厂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五+三”工程实现“四年任务、两年完成”。深入开展生态建设和城乡环境整治,集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温榆河水系综合治理、新城滨河森林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全区林木绿化率达到61.2%,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占全年比重保持在71%以上。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区,顺利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

  ——着力改善民生福祉,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9%和10.6%。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5%以内,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5000人以上。全面落实各项社保惠民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制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扩大义务教育覆盖范围,探索实施名校、名师工程,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引进了北大国际医院、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等一批优质医疗资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快发展公共文化和体育事业,建成体育馆、影剧院等一批文化体育设施,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112万平方米。深入落实养老助残“九养”政策,慈善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扎实开展对口支援山区工作,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着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积极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全面做好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发挥。顺利完成村委会、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启动“法治昌平”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强化公正司法,荣获全国普法先进区县“五连冠”。深入开展军地军民共建,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组建社会建设工作机构,深入实施城市网格化管理、村庄社区化管理、社区规范化建设,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效杜绝了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推进“平安昌平”建设,创新推广信访“一单式”工作法,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有力维护了社会安全稳定。

  ——着力深化各项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区域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顺利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组建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建立“一站式”审批服务模式,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政府融资平台,银政、银企合作进一步深入。完成17家区属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国有资产加快向优势产业和优质企业集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实现健康发展。推进东小口地区综合配套改革,完成北部山区行政区划调整,实行新的区镇财政体制,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镇街功能定位不断优化。创建“148”农村民主管理体系,全面推行重大事项决策程序“五步法”,农村集体经济产权、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市前列。积极发展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累计引进外资企业159家,实际利用外资4.25亿美元。成功获得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举办权,大会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圆满筹办铁人三项世锦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培育了温泉文化节、苹果文化节等一批特色品牌,昌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着力夯实执政基础,提高领导能力,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了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全面推行处级干部任免票决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树立了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圆满完成镇党委换届,统筹推进干部交流培养,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有力保障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过去的五年,是昌平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区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昌平区第三届委员会,向全区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昌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五年来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与中央、市委保持高度一致,讲政治、顾大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市委的决策部署,在国家和首都发展的大格局中谋划区域发展。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准确把握首都城市发展新区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那些躲不开、绕不过的关键性问题,积极进取,迎难而上,放开手脚创造性地工作。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千方百计改善民生,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

  ——必须坚持抓好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增强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感召力,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昌平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经济规模不够大,发展质量不够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非常艰巨;人口增长过快,空间资源紧张,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十分突出;社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公共事务治理水平亟待提高;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方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要求,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区(县)委团结带领全区(县)人民,不断探索符合昌平实际的区域发展之路,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一马当先,积极响应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主动引进科教资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工业经济,开创了昌平发展的新局面。九十年代,我们锐意改革,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建设科技园区和以高教、科研、旅游为特色的卫星城,实现了昌平发展的新突破。新世纪以来,我们真抓实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谱写了昌平发展的新篇章。进入“十二五”时期,我们继往开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集中力量建设现代化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开启了昌平向更高目标冲击的新征程。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于和平发展。当代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十二五”科学发展的主线。首都瞄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要在全国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并做出了打造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和南北两个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等一系列重大部署。今后五年,是昌平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当前,昌平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一场变革,产业结构正在由房地产和制造业为主导向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转变;增长动力正在由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城市发展正在由被动承接中心城区的功能辐射带动和要素梯度转移向产业功能区建设与城市功能开发联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融合转变;社会管理正在由政府管控为主向管控、服务和参与并重转变。

  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面对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脱传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束缚,勇敢地承担起市委市政府赋予昌平的新功能、新职责,努力实现区域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此,我们必须自觉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包容的区域发展方针,勇于实践、大胆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首都特点、昌平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坚持高端引领,就是要瞄准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着力吸引高端要素,聚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人口素质优化、城市功能提升,使昌平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体现世界城市建设最新发展的示范之区。

  ——坚持创新驱动,就是要把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原动力,把人才作为推动转型的强大引擎,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打造首都人才新高地,使昌平成为创造激情竞相迸发、创意智慧充分涌流、创新成果不断汇聚的活力之区。

  ——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落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着力保护生态资源,提升环境品质,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低碳环保、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昌平成为天蓝、地绿、水清,城乡风貌秀美的魅力之区。

  ——坚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树立“大昌平”意识,着力提高区域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彰显人文关怀,塑造城市精神,保障广大群众合法权益,增强全体城乡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昌平成为社会群体平等相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之区。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总体部署,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切入点,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着力点,以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落脚点,全面推动昌平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城市影响力,为建设现代化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奠定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经济规模和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三二一”发展格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功能区基本建成。

  ——科技创新走在全市前列。科技和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创新体系基本健全,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成果加快涌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0%,万人拥有专利申请量达到20件以上。

  ——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协调推进,六环路以南地区形成高强度密集开发态势,六环路以北地区形成具有田园特色的现代都市风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更加完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建设品质全面提高,形成更加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环境保护和治理提升到新水平,林木绿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全面改善,资源利用科学合理,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群众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

  制定这样的目标,符合昌平发展的历史积淀,顺应转型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体现了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我们付出十分艰苦的努力。我们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争创一流的目标追求,敢为人先、当仁不让,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要始终保持勇于担当、坚韧不拔的顽强品格,困难面前不停步,挫折面前不动摇,全力突破阻碍发展的瓶颈制约;要始终保持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坚信,全区上下凝心聚力、顽强拼搏,真抓实干、只争朝夕,现代化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的宏伟蓝图一定会成为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我们一定会创造出昌平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我们要力争在以下八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一)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创造高端引领的竞争优势

  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发展方向,建立低端产业退出机制,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集成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创新招商选资机制,重点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投入强度大、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产业总量。按照统筹兼顾、重点突出、产业聚集、规模发展的原则,全面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结构,加快促进生产要素向集群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延伸能源科技、高端现代制造和生物医药产业链。支持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培育自主品牌,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订,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行业龙头地位、在全国和全球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深入落实“十百千工程”相关政策,扶持发展一批“专、特、精、新”的创新型企业,加快推动条件成熟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央企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组建多主题、专业化招商团队,积极引进央企上下游关联企业,择优吸纳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总部和产业基地。促进未来科技城研发成果就地转化,以新材料、新能源、智能电网、航空航天等技术为重点,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集群,奋力抢占国际技术、产业、人才制高点,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发挥科技商务区的龙头作用,争取国家科技金融创新试点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生活性服务业,促进研发服务、金融保险、信息服务、高端商务等集聚发展。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吸引集团总部、区域总部、结算中心等机构落户。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改造提升商贸、旅游、会展等行业,促进传统服务业创新发展。

  (二)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以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人才特区为契机,健全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实现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构筑创新创业载体。高标准推进未来科技城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强化属地服务,确保实现2015年全面建成的目标。加快科技商务区开发建设步伐,如期形成服务功能,打造独具生态魅力和智慧活力的世界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健全产业功能区协调运营机制,促进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中关村示范区昌平园、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昌平园等重点产业功能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不断提高承载能力,形成梯次分布的创新创业空间布局。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紧密合作,推进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引进高水平研究机构,大力支持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建设,构建开放共享的技术研发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成果对接平台,促进创新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建立完善“投、保、贷、中介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努力解决高成长性中小科技企业融资和经营难题。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有效保护创新创业者的创造成果与经济利益。

  汇聚创新创业人才。扎实推进全市人才工作试点区建设,充分依托未来科技城、科技商务区、沙河大学城等重点功能区,大力引进培养国际国内顶尖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广泛汇聚优秀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支自主创新能力强、引领带动作用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宏大人才队伍。健全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机制,促进人才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之间双向流动。有效解决人才在户籍、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保障人才优先发展,不断激发人才的创业激情和创新潜能。

 (三)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宜居宜业的魅力新城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大幅度提高区域的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坚持大力度拆违、大规模拆迁、大组团建设,加快整合空间资源,完善“两轴两带、三城多点”的总体空间布局。全面实施南部地区城市化改造,大幅度提升承载产业和吸纳就业的功能,打造新型城市化典范。加快建设未来科技城、科技商务区和沙河大学城,塑造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相适应的城市形象。统筹推进昌平新城东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实现“一河两岸、东西联动,旧城复兴、新区腾飞”。加快推动东小口、回龙观地区的管理服务与中心城区接轨,建设功能完备、服务优良、管理科学、充满活力的现代宜居社区。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以国际视野规划城市,用一流标准建设城市,按现代理念管理城市,全方位提升城市的功能品质。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彰显昌平的山水特色与人文特征,确立独具一格的城市形态。按照统筹城乡、适度超前的原则,以更高的标准推进关键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六纵八横十一联络”的路网布局,确保轨道交通昌平线二期按计划建成运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更加安全高效的水电气热供应设施和管网体系,提高城市运行的服务保障能力。加快建设“数字昌平”,广泛采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全覆盖、网格式、精细化的城市管理体系,下大力气解决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等突出问题,营造清新宜人的城市生活空间。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镇街功能定位,统筹推进现代特色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深入实施旧村改造,精心保护田园风光,建设服务功能齐全、生活设施完备、文化特色突出的现代农村新民居新社区。加大对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投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产权、集体林权、农村金融等各项改革,构建更加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价值和景观功能,促进农业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发挥世界草莓大会的带动效应,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加强对口支援山区工作,发展特色沟域经济,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

  (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共建和谐幸福的美好家园

  以增强群众的幸福感为着眼点,改善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活品质,努力建设“幸福昌平”。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和帮扶工作机制,促进有就业愿望的昌平居民充分就业,重点解决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措施,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解决好低收入家庭的实际困难。加大劳动维权力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与衔接,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努力实现人人享有保障,待遇稳定提高。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鼓励开展慈善活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切实履行住房保障职责,加快推进两限房、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逐步解决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人员以及各类人才的居住问题。

  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优质教育,系统实施名校、名师工程,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教育机构,整体提升区域教育水平,精心打造昌平教育品牌。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公办幼儿园和优质幼儿园比例,充分满足城乡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完善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发展格局。集中建设北师大附属中小学、清华附中分校等一批优质学校,做强做大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尽快建成公共卫生服务大厦、北京清华医院等一批重点医疗卫生设施,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负担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深入开展全民健康行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素质。加强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建设,保护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创新社会服务与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人口基础数据库,加强实有人口管理。强化“以产引人、以业控人、以房管人”,健全属地负责的人口调控机制。完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方式,让流动人口享受市民化、亲情化服务,促进高素质新生代流动人口融入昌平。深入实施村庄社区化管理,提高城市社区规范化水平,扩大“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试点范围。加强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建设,进一步规范社区物业管理。积极培育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完善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加快实现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

  (五)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巩固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积极建设“民主昌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造生动活泼、富于建设性的政治氛围。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扎实推进基层民主自治,保障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巩固新型军政、军民关系,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加快建设“法治昌平”。深入推进依法治区,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切实把全区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强化联合执法,规范各类行政执法行为,积极推进司法改革,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进一步拓宽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管理水平,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形成全社会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扎实建设“平安昌平”。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提高处置各种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畅通社情民意诉求渠道,健全群众权益维护机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进一步打造昌平信访工作的特色品牌。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高度重视新时期对敌斗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六)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塑造绿色发展的城市典范

  提高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水平,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切实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加强对土地资源利用的统筹,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控,坚决制止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量水发展,提高水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推动节水型城市建设。严格执行能耗和排放标准,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和废弃物治理,深入整治影响环境秩序的顽症痼疾,稳步提高昌平环境质量,为实现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全力打造高品质生态风貌。大规模构筑山区生态屏障,深入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矿山生态恢复等工程,增强山区生态功能和碳汇能力。大尺度建设平原生态景观廊道,以道路河流沿线、城乡结合部地区等为重点,构建总量充足、分布合理的平原绿网体系。大力度推进温榆河水系治理,建成清洁自然、安全健康的水源保护体系。制定城乡风貌与大地景观建设专项规划,精心打造城乡生态景观,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绿肺和郊野公园。创新土地整合与利用的方式,成批建设开放式绿色休憩空间。加强代征绿地建设和管理,推广城市立体空间绿化。

  积极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大力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营造与建设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人文环境。以全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学校学生、农村农民、社区居民、餐饮旅游服务行业人员等五大群体为重点,深入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景区创建以及各行各业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壮大环保志愿者队伍,通过全民参与和点滴行动,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行为成为习惯,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主流。积极创建环境优美镇、生态文明村,加快进入国家环保模范城区行列。

  (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

  以更大决心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更大魄力推动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全面优化区域发展环境,树立昌平发展的良好形象。

  创新政府服务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区镇两级财政分配关系,增强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各级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健全职责管理、收入分配、绩效激励机制。完成东小口地区综合配套改革,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重组整合,积极引入央企资源,着力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国有资产的积极作用。完善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规范融资服务平台,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促进重点产业发展。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以未来科技城、科技商务区、沙河大学城等为载体,大力吸引海外人才、国际机构、全球风险投资等高端要素,全力打造国际科教新城。实施城市品牌战略,加强城市形象宣传,积极承办国家级、国际性高端会议、展览、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积极开展多方面的国际合作,进一步深化国际友好城市互惠交流。完善区域发展对接合作机制,推进与周边区县和其他城市的产业互补、互利双赢。全面做好援疆援藏援蒙等对口支援工作。

  (八)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凝聚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

  树立文化立区的发展理念,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梳理昌平历史文脉,弘扬城市创新精神,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增强区域发展软实力。

  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核心的北京精神。要用昌平发展的奋斗目标和美好前景动员干部群众,激发起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切愿望,引导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于当前大建设、大发展、大转型的艰巨任务,在科学发展的火热实践中建功立业。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拓展各类道德实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城乡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一心五团多支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一批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提升公益性文化组织服务水平。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扶持文化团体和品牌活动,推出具有鲜明昌平特色的优秀文化作品。创新文化工作体制机制,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和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实行科技带动和重大项目带动,发展新兴创意产业集群,形成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明十三陵历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汤泉古镇旅游文化产业功能区、昌平新城文化创意产业园、京北数码港等创意新区建设,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形成多领域、多业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完成今后五年的各项任务,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提供坚强保证。

  (一)加强党的理论武装。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头脑,增强党员干部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指导实践的本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广大党员,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不懈地开展党性教育,激励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自觉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党的十八大召开后,认真抓好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要大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正确分析昌平发展的问题、出路和美好前景,增强做好当前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抓好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完善学习考评和激励机制,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学以致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解决影响昌平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中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水平。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健全党的领导体制,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全局、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切实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和群团组织的领导,进一步调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创造团结民主、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完善党的工作机制,坚持区委常委会的集体领导,加强区委全体委员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发挥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党组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决定上的保证作用,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规则。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加强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领导,以宽广的视野和战略的思维谋划区域发展,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坚持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推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保障党代表履职行权的制度和办法,拓宽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渠道,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

  (三)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把各级领导班子打造成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坚强领导集体。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那些政治品质好、有真才实学、工作业绩突出、干部群众公认的干部,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选人用人机制,优化干部队伍的结构,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办法,加大竞争性选拔任用的力度,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加强党政正职队伍建设,提高“一把手”抓班子带队伍的意识和能力。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做好老干部工作。注重在基层一线和急难险重工作中培养选拔干部,推进干部交流常态化,拓宽干部进退留转的渠道,激发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健全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现与培养结合、挖掘与引进并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不拘一格、广纳群贤的人才工作局面。

  (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构建适应转型发展要求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整合资源,拓展领域,积极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以服务群众的实效增强自身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围绕转型发展的各项任务,分类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巩固创先争优活动成果,创建一批根植于群众、体现新时期特点、具有昌平特色的党建工作品牌。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突出抓好农村基层带头人队伍建设,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强化对口帮扶、联建共建,实现城乡党组织一体化发展。坚持不懈地抓好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领域建立党组织力度,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整顿后进基层党组织,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积极发展新党员,不断壮大党的队伍。健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产业结构调整、城乡拆迁改造、重点工程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五)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进一步巩固“两个延伸”和“全覆盖”成果。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建立健全对区委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制度,确保政令畅通。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发扬敢于碰硬、敢于负责、敢于创新的“三敢精神”,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使命光荣、重任在肩。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勇敢应对各种挑战,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团结拼搏,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进一步开创昌平科学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